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易傳研究下
RESEARCH IN THE YI ZHUAN(2) 
開課學期
98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鄭吉雄 
課號
CHIN7118 
課程識別碼
121 M1242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全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3,4(10:20~12:10) 
上課地點
文18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5人
外系人數限制:6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982yizhuan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旨在講解《易傳》(包括《十翼》和馬王堆帛書六篇《易傳》),以討論《易傳》的思想內容,探索《周易》經傳之關係,進而了解《周易》經傳在先秦思想史、文明史中所佔的位置。課程內容將包括:過去一世紀以來《易》學界關於《周易》經傳內容評價的回顧、《周易》經傳內容選講討論、新出土文獻與研究方法、授課教師的研究方法、進路與成果。


課程進度
第一學期:A.原典選讀:卦爻辭選讀、傳本《易傳》選讀;
B.研究文獻選讀與討論:過去一世紀以來《易》學界關於《周易》經傳內容評價的回顧、《古史辨》第三冊內容的閱讀與討論、高亨、屈萬里、朱伯崑等學者的觀點。
第二學期A.原典選讀:傳本《易傳》選讀、帛書《易傳》選讀
B.研究文獻選讀與討論:同學自行選擇課題。

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最終目標,近一世紀以來,《易》學界如何看待《周易》經傳的性質與關係?我們應如何重新思考此一問題?又應如何從中國經典詮釋的傳統審視詮解《易傳》之相關方法與方法論的問題?又應如何在《易傳》思想基礎之上,思考未來《易經》研究的方向?這些都是本課程所關懷的目標。

 
課程要求
A.每週上課前至Ceiba課程網頁下載上課材料。
B.每週上課前閱讀課程材料,在課堂上踴躍參與討論。
C.課後溫習、閱讀參考書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章太炎:《國故論衡》「原經」,臺北:廣文書局,民國60年。
顧頡剛等:《古史辨》第3冊。
高 亨:《周易古經今注》重訂本,北京:中華書局,1984年。
高 亨:《周易大傳今注》,濟南:齊魯書社,1979年。
屈萬里:《讀易三種》,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公司,1983年。
黃沛榮:《周易彖象傳義理探微》,臺北: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,2001年。
黃慶萱:《乾坤經傳通釋》,臺北:三民書局,2007年。
陳鼓應:《易傳與道家思想》,臺北:臺灣商務印書館,1994年。
顏國明:《易傳與儒道關係論衡》,臺北:里仁書局,2006年。
王 博:《易傳通論》,北京:中國書店,2003年。
張政烺:《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校讀》,北京:中華書局,2008年。
于豪亮:《于豪亮學術文存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85年。
陳松長等編著:《馬王堆漢墓文物》,長沙:湖南出版社,1992年。
韓仲民:《帛易說略》,北京: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,1992年。
陳鼓應主編:《道家文化研究》第3輯「馬王堆帛書專號」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3年。
廖名春:《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釋文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5年。
朱伯崑主編:《國際易學研究》,北京:華夏出版社,1995年。
邢 文:《帛書周易研究》,北京:人民出版社,1997年。
黃沛榮:《易學乾坤》,臺北:大安出版社,1998年。
廖名春:《帛書易傳初探》,臺北:文史哲出版社,1998年。
廖名春:《帛書周易論集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8年。
近藤浩之:《馬王堆漢墓帛書《周易》研究概說,自排本。

單篇論文
湖南省博物館、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:〈長沙馬王堆二、三號漢墓發掘簡報〉,刊《文物》1974年第7期。
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:〈馬王堆帛書《六十四卦》釋文〉,刊《文物》1984年第3期。
韓仲民:〈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概述〉,刊《文物》1974年第9期。
張政烺:〈帛書《六十四卦》跋〉,刊《文物》1984年第3期。
黃沛榮:〈馬王堆帛書《繫辭傳》校讀〉,刊《周易研究》1992年第4期。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課堂口頭報告 
40% 
 
2. 
課堂討論 
10% 
 
3. 
期末書面報告 
5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5  下學期報告方向說明(20世紀周易經傳關係研究之檢討)